close
免運79折☆宅配到府《國家地理探險者》史上百大探險經典!。《紐約時報》連續36周超級暢銷書。李安:似禪如詩的一本書,真是一部福音!
超值特價優惠! | 商品編號:8198753 賣場編號:3550960 |
漂流:我一個人在海上76天 沒有這本書,李安可能拍不成《少年Pi的奇幻漂流》 沒有這本書,人類無法如此理解海洋 沒有這本書,一個人永遠不知道自己潛能的極限… 王浩威、林義傑、陳彥博、謝哲青、褚士瑩、劉寧生 感動推薦 |
【內容簡介】 熱愛航海的史帝芬.卡拉漢,原本打算乘著自己親手打造的帆船《獨行號》,從歐洲橫渡大西洋到加勒比海。沒想到,一場暴風雨,摧毀了他的船。身陷茫茫大海,漂流76天之後,卡拉漢奇蹟式地獲救,也寫下人類挑戰海洋的新紀錄。 最重要的是:他怎麼辦到的?明明是必死無疑的絕境,他是如何把命贏回自己手中的? 去年,知名的Discovery頻道特別為他製作了一部紀錄片,詳實敘述了這段驚心動魄的歷程。卡拉漢依據自己當時寫在3吋廉價便條紙上(並且用三層塑膠袋保護)的航海日誌,詳實記錄了這段航程的一切,從出航到遇難、絕望求生直至獲救那天,一出版即成為轟動全美的暢銷書。 讀者不但能從書中,跟著卡拉漢體驗一個又一個驚異的危機現場──暴風雨的威脅、鯊魚的攻擊、飢餓的煎熬、死亡的恐懼,更能看見當身處絕望與恐懼,卡拉漢所展現人類本能具備的勇氣與力量。 |
【作者介紹】 美國著名航海家。大學念的是哲學,靠著自修學會了造船。他曾於1982年試圖獨自駕船橫渡大西洋,卻在途中遭遇暴風雨,船覆,僅靠救生筏在海上漂流了76天。獲救後的他,人生從此改變──他繼續生活,但更懂得珍惜;他分享與教學,但由衷地謙卑;他繼續航海,但已能優雅地面對自己的人生逆境。 這部《漂流》,是卡拉漢依據自己受困海上時,寫在3吋廉價便條紙上(為了防海水,還得用三層塑膠袋保護)的航海日誌所完成的。詳實記錄了這段航程的一切──從出航到遇難、絕望求生直至獲救那天。一出版,即成為轟動全美的暢銷書。書中講述的,不只是他與海洋搏鬥的經過,也是他在「荒野」中的人生體悟。多年來,不僅成為航海者必讀,全書字裡行間交織著恐懼、絕望、勇氣、自我探索的心靈風景,更深深吸引了許多不航海的讀者。知名的Discovery頻道特別為他製作了一部紀錄片,以影像完整呈現了這段驚心動魄的歷程。《國家地理探險家》(National Geographic Explorer)甚至將本書選為「史上百大探險經典」之一 。 卡拉漢曾擔任台灣導演李安的顧問,目前為多份專業航海雜誌寫稿與演講,深深影響當代許多年輕探險者。 |
李安、王浩威、林義傑、陳彥博、張泰迪、廖鴻基、謝哲青、褚士瑩、劉寧生 一致感動推薦 有時我真有頹廢沮喪的時候,但史帝夫的堅毅與樂觀,他凡事感恩的態度,對我有著很大的鼓勵。這個世界常常是有歷練的人沒文才,或是有感性的人沒靈性,像史帝芬.卡拉漢這樣一位俱全的人,寫的這麼一本有意思的書,真像是一本福音。─李安 沒空去死,這樣說就對了。只要活著一天,就要當一天人生的水手,就算不幸迷航漂流,也要活著回來,說一說驚濤駭浪的故事。─褚士瑩 大海,是世界上最偉大的荒野。旅行穿越荒野對人類的心靈成長與成熟不可或缺,不管那荒野是佈滿了沙或是海水。在其中你才能真正明白自己是誰。──劉寧生 太吸引人了!──華爾街日報 發人深省的傳奇故事!──Newsweek |
【推薦序】似禪如詩的朝聖之旅,發人深省的一本好書 我在籌備《少年Pi的奇幻漂流》這部電影時,最主要的工具書,便是這本史帝芬.卡拉漢的《漂流》。不光是我自己,主要工作人員以及主角,我都要求他們必讀這本書。 當然,《少年Pi的奇幻漂流》是一個有關漂流的故事,但《漂流》是一部親身體驗的紀實之作。從這本書中,我不只可以參考很多第一手資料,更重要的是,作者把這段發生在一九八一年於加勒比海上,以小塑膠筏獨自漂流七十六天的刻苦經歷,透過深思反省,寫成一冊極為感人的好書。 這本書,不僅生動地描述具體的事件,更在情感與思考上有深度的探索。因為史帝芬在漂流時期,一般生存的條件被剝削到最低程度,所以他的感官與心智,出奇的敏銳。他對許多事物的體認是非凡的,舉凡對基本物質與工具的珍惜,對自身的反省,對自然的融合與崇敬,對信仰的領會……,透過似禪如詩的文字,他把這場漂流的歷程,寫成面對自己內心與神跡的朝聖之旅,發人深省。 我與史帝芬相識於二○○九年四月,當時我正難於下決心接不接《少年Pi的奇幻漂流》。原著是好書,劇本卻不知怎麼下手,更別提片子該怎麼拍。看了史帝芬這本《漂流》,覺得似乎比《少年Pi的奇幻漂流》還有意思。於是我找了編劇David Magee聯繫史帝芬,然後一起殺到緬因州去向他請益。 史帝芬是一位老式木造帆船的專家,他帶著我倆,連同他太太Kathy一起出航,我們在小船上聊了很多,又於次日長談(這個人,真的可以做好朋友的)。之後,我便決定接下這部片子。這部片子到了二○一○年八月多經費才批准下來,我們在台中建造了一個新式的大造浪池,又把廢置的水湳機場改造成片廠工作。 我請史帝芬來當我們的漂流顧問。當時,史帝芬剛經歷有關血癌的手術,才出院不久,便頂著虛弱的身子飛來台中幫忙,真是令人感動。後來在拍攝期間,他不只是指導所有有關漂流的細節,甚至成為我們的造浪顧問。在後期製作時,他也指導了一部分電腦海洋動畫。只是沒多久,他便因血癌惡化,又開始了一連串痛苦的化療,又是換髓又是換血。 《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後期製作既長且煩,有時我真有頹廢沮喪的時候。但是,與史帝芬的電話問候與通信中,他的堅毅與樂觀,他凡事感恩的態度,對我有著很大的鼓勵。史帝芬其實不論在海上漂流,或者是在病榻上抗癌,他的精神是一致的──他永遠對能夠成為宇宙運作中的一份子感到珍惜,永遠盡心盡力的體會與學習,並不吝分享他人,真是一位難得的好人與修行者。 這個世界常常是有歷練的人沒文才,或是有感性的人沒靈性,像史帝芬.卡拉漢這樣一位俱全的人,寫的這麼一本有意思的書,真像是一本福音。 李安,導演。 |
【推薦序】航行中的意外旅程 閱讀《漂流:我一個人在海上76天》這本書的時機再完美不過—我正在荷屬安地列斯群島之間航行,靠近作者Steven Callahan漂流獲救的地點,本地人說著混合著法語、荷蘭語、一些英語單字以及當地方言的克里奧語(Creole),則是他獲救當時所聽到的奇妙語言。 作為一個跟作者同樣以波士頓為家的人,我完全能夠明白駕駛帆船對於一個從小在新英格蘭區長大的男孩,有多麼重大的意義,實際上,我自己也從十多年前開始,每年開始花上八到十二週的時間航海,雖然我開始航海的目的不在於冒險,而在於多年的環球旅行之後,重拾對距離的敬意,感受人類的渺小,但無論航行的動機是什麼,海上的遠行讓水手們學會謙卑的眼光來看待世界,而不是傲慢的以為自己征服了世界。 漂流之必要 就像生命中任何一場意外的旅程,往往比嚴謹規劃的生涯,對人生的影響更鉅。我們總說「計劃趕不上變化」就是這個意思。 同樣的,漂流有時也變得比航行重要。 或許大多數的人,都會以為「漂流誌」是偶然的作品,但遠從航海時代開始,漂流誌就一直是個重要的文類。 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不久前曾經舉辦過一個我很喜歡的展覽,名稱就叫做「館藏漂流文獻展—航行中的意外旅程」。很多人雖然讀過個人撰寫的航海遊記或見聞錄,卻從來沒聽說過「漂流文獻」,這些漂流誌其實是全世界圖書館藏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為從16世紀中葉開始,各國海上活動頻繁,這些海難紀錄及漂流事蹟,往往提供了另一個看待世界的角度。 比如說台灣四面環海,颱風、黑潮、洋流,季節風吹、波濤暗湧、驚濤駭浪,大海中發生了多少驚奇事故,卻沒有記錄下來,幸好有這些跟台灣有關的漂流文獻,幾百年來就成為海島的獨特人文歷史景觀。央圖不久前就曾出版了一套三本的「享和三年癸亥漂流臺灣?????島之記」,內容記錄西元1803年,日本人文助因船難漂流到臺灣東部秀姑巒溪口並生活了四年;歷經瑯嶠、枋寮、?山;臺灣府、廈門、福州、杭州、浙江乍浦回到日本的過程,精美的圖繪讓人得以一睹兩百多年前台灣東岸阿美族的飲食、居住、衣飾、產業等,讓我們因此能夠了解當時正史中沒有記錄的人文歷史。 像這樣有趣的漂流誌,央圖臺灣分館現藏有漂流文獻60餘種、近百冊,大部分為珍貴的手抄本,內容多是以江戶時代文體書寫之手稿,其中亦不乏精美圖繪,漂流的區域範圍廣闊,包括中國、韓國、台灣、菲律賓、越南、美國、印度、俄國等地。這些重要館藏,大部分為臺灣總督府圖書館山中樵館長任職時期(1927~1945)所集藏,其來源除分別從日本各地抄錄漂流相關事蹟的珍貴傳本外,亦有購藏與個人寄贈的。 日文漂流文獻的記載方式,基本上可以分為「官方筆錄」和「風土記」兩種。官方筆錄基本上不是文學,而是漂流者返日後接受審訊之紀錄,從清廷、日本的官方記載中,不難發現清朝在處理日本漂流民時較為寬大,而日本的漂流民回到日本,則會遭到長崎奉行所嚴厲訊問。究其原因,應與江戶幕府時期施行鎖國政策,對外國種種都抱持著很高的警戒心有關,日本水手的漂流紀錄,也因此成為當時對外封鎖的日本,認識國外的少許途徑之一。比如〈安南國江漂流風俗寫生圖〉為設色手卷,共有49幅彩圖配以簡要圖說,畫工精細。內容描繪日人於寬政六年(1794)時大乘丸漂流至越南、廣東等地所見之風土民情,包含有玻璃製沙漏鐘、越南漁船、大象、大鼓、梳子、扇子、茶具、棋盤等,鉅細彌遺,顯示出當時日本人對異國文化的好奇。配合對照《南瓢記》的內容,更大大提升這份史料的價值和趣味。 至於非官方的漂流誌形式「風土記」,則是敘說漂流見聞,西方的漂流誌通常跟這一類比較相近,也包括了《漂流:我一個人在海上76天》這本書在內。作者本人在1999年時曾經表示,很驚訝這本書在他漂流後十多年還在繼續印行,想必做夢也沒料到,又再經過十多年後,台灣竟然出版中文版本。但作者沒有看到的是,這段他或許認為只是個人經驗的紀錄,其實將會加入其他的漂流文獻,變成航海歷史的一部分,不僅是後人研究海上運輸、貿易、氣象、海難救助制度、海底沉船等課題的重要史料,也是探索各國關係史及文化傳播的資料,更是後人了解前人彌足珍貴跨界經驗的重要素材,甚至對於海上垃圾以及藻類的描述,也可能會變成海洋環境汙染的紀錄,就好像他自己受到羅伯森(Dougal Robertson)的<海上求生(Sea Survival)>求生手冊的實用建議以及激勵,才能得以存活,這一切就像漂流本身一樣,都是必要的偶然。 就像當時寫「享和三年癸亥漂流臺灣?????島之記」的時候,誰也沒有想到可以幫助我們在兩百年後,了解台灣東部的文化歷史及當時中國官方對台灣的態度,成就一本極為寶貴的史料。 原來就算是漂流,也要有充滿好奇的態度,才能活下來,通常船難的兇手不是大海,而是對待生命的態度。 航海之必要 雖然我帶著《漂流:我一個人在海上76天》這本書的電子版航海到加勒比海的時間,距離最早出版只有二十多年,但從科技的角度來說,與那個很容易故障的雷達反射器的時代,無疑已經完全不同了。 當我們的船在安地列斯群島的Curacao島的Wellemstad港口靠岸時,我第一件事就到當地的星巴克咖啡,登入免費的無線網路在臉書上「打卡」,不到五分鐘之內,一位在波士頓大學任教的好友,也是全世界少數專門研究以加勒比海的克里歐語寫作詩人的專家,立刻透過APP傳簡訊要我一定別錯過當地路邊攤的家常美食。 「你記得是哪一家嗎?」我問。 「上次去已經是四十多年前的事情,早就不記得了,就算記得,恐怕也早就不在了吧?但是如果沒錯的話,應該在魚市場附近。」 這並不是我十年來第一次到Curacao島,但一點都不記得在這島上看過什麼路邊攤,現代化的煉油廠早已經取代漁業,成為當地主要的產業,但透過Google Map,發現果然在Wellemstad全世界唯一一座可以從用「甩尾」的方式打開、讓船隻在海潮強勁的出海口通過的跨海橋樑另一邊,還有一座魚市場,旁邊鐵皮屋頂蓋成的平房,雖然沒有任何標誌,從外表看起來就像一個普通的倉庫,一走進去卻別有洞天,顯然昔日破壞市容的路邊攤,都被整編進來變成一個室內的小吃中心,裡面坐滿了本地人,很多是出海回來的漁夫,正在愉快的大快朵頤。 這裡當然不會有菜單,只有一鍋一鍋看不出名堂的燉菜跟大鍋湯,熱情的店主老太太Ynone,拿起湯匙,讓我一勺一勺嘗遍,我像是第一次走進糖果店的小男孩,味蕾驚異於這些全新的刺激,肉桂、萊姆、芒果跟椰子絲混在一起熬煮的秋葵,花生醬燒的咖哩雞肉,香甜濃郁到無法用文字形容的牛肉蔬菜大骨湯,當然,還有「漂流」作者賴以為生的劍魚乾,用濃厚的肉醬汁燉煮,澆在混合著五穀雜糧的飯(rijsttafel)。旅行過一百五十個國家,自信遍嚐世間所有食物味道的我,從來沒有想到竟然會在這個普通的加勒比海小島上,得到全新的美食體驗,雖然我穿著拖鞋,跨坐在應該是教堂裡淘汰不要的長條木板凳上,跟漁夫們擠在悶熱、毫無裝飾的水泥建物裡面,用著粗糙的瓷碗,大口喝湯、大口吃肉,但這卻是米其林三星餐廳也比不上的饗宴。 就在那一刻,我覺得活著真好,具體來說,是能在大海上航行,活著到達一個只有船能夠到的地方真好。 上一次我有相同的感動,是在俄羅斯極東的庫頁島,當然,那又是另外一個完全不同的航海故事了。 航行的方式雖然不斷在改變,就像《漂流:我一個人在海上76天》的背景1980年代,作者回頭看十九世紀底全世界第一個駕著帆船環繞世界一圈的美國探險家史洛坎(Joshua Slocum),也必然會驚異於當時設備的簡陋,但有一點卻是幾百年來不曾改變的,那就是只要出海航行的水手,必然冒著漂流和喪命海上的危險,但這樣的風險,並沒有減低每個時代水手對海洋的憧憬,無論裝備如何簡陋原始或齊全先進,航海旅行不分科技與時代,永遠教會我們對世界的謙卑,學會看待我們周遭的小宇宙,自然而然形成的奇妙生態系統,人類跟獵物之間,抱持著共生、尊敬的關係,就像陪伴《漂流:我一個人在海上76天》作者航行穿越大西洋的那群鬼頭刀魚,每一隻都有獨特的個性,每次其中一隻被當做食物捕捉時,他都會覺得對方為自己而死而深深的悲傷,但同時卻又清楚意識到,鬼頭刀魚其實並沒有真的死亡,只是轉換成為人類的生命繼續生存下來,因此一旦鬼頭刀魚為自己犧牲生命,就不能浪費一絲一毫,連骨頭中間的膠質還有魚眼睛裡的水分,甚至胃裡消化一半的飛魚,都要好好珍惜,否則就是對生命的大不敬。 這樣漂流當中的體悟,是對生命本質的體悟,也是生命和周邊宇宙之間關係的體悟。 相信臉書創辦人Mark Zuckerberg 之所以決定規定,自己所吃的動物,一定只能親手屠宰,用這種極端的手段來避免不必要的殺戮,就是對被當作食物的牲畜生命表示敬意的方式。 Mark Zuckerberg或許不航海,但是在波士頓求學成長的他,顯然也具備了同樣的水手精神。或許是這樣的精神,幫助他在波淘洶湧的商場上漂流卻不至於迷失,對自己年少得志的成功充滿謙卑,或許對於除去競爭對手換得自己的生存,也充滿哲學性的感謝,不至於像其他世俗眼中的成功者,傲慢的認為自己征服了世界,畢竟臉書的起點,原本就源自一場意外。 就像我一個從遺傳性重度憂鬱症成功走出來的朋友分享的: 「很多人問我是怎麼走出憂鬱的?我都告訴他們,因為我對生命太好奇了,好奇到沒空去死。」 沒空去死,這樣說就對了。 只要活著一天,就要當一天人生的水手,就算不幸迷航漂流,也要活著回說驚濤駭浪的故事,這就是航海的必要,也是我欣賞的生命態度。 褚士瑩,作家。 |
【推薦序】航海歸來的人 老實說,很多我認識的朋友,寧願享受在陸地上的安全感,坐在客廳舒適的沙發上,輕鬆欣賞別人在大海上的冒險。 不過,有些朋友卻很希望有一天,能夠親身體驗自身在海上駕帆船航行的美妙感覺,伴隨著險惡的奇觀之美,和海洋做心靈對話。 愛上大海,是人們單純地回應大自然呼喚,再自然不過了。航海,無論是讓人感到如魚得水,或是讓人恐懼,都能提醒我們自己──以及全人類──的渺小與無足輕重。即使沒有特別的宗教信仰,也會讓一個人在面對大海時感到謙卑,並學習如何與大自然相處。 如作者史帝芬.卡拉漢所說,《漂流》真正想敘述的,不單是他個人的故事,而是關於大海的魔力與神祕,以及大海如何送給他的無價禮物。這禮物,就是找到他生命的重心及生命的意義。也正因為如此,儘管經歷嚴酷的生存考驗,直到今天,他仍然堅持繼續航海。 大海,是世界上最偉大的荒野。旅行穿越荒野對人類的心靈成長與成熟不可或缺,不管那荒野是布滿了沙或是海水。在其中你才能真正明白自己是誰。面對大自然的挑戰時,錢財變得無足輕重,而你的應變能力與堅持不放棄,才能真正測量出你的價值。 艱難的航行,讓我們學會珍惜資源 海上航行的帆船,就像是一個縮小的地球。在這個特殊的環境中,我們很容易學會改變自己,在很短的期間裡,促成在陸地上需時多年,甚至永遠無法造成的蛻變。 這種艱苦、險惡的環境會自然地誘導你,讓你認識到資源的可貴。舉例來說,飲水用完了,我們就得面對生存的威脅;看書用燈及導航儀器的電力用完了,就要靠船上儲存有限的油料發電補充。水是生命之泉,乾枯了就沒有生命;油料用完了,就將立即面臨嚴重的威脅。因此,航行在到處都是水但卻都不能喝的「水沙漠」裡,隨手關燈、珍惜每一滴水,成了每一位航海人的信條。這種體驗,往往會帶回到陸地上,影響我們周遭的親友或同事,讓他們也能有所警覺。陸地上的文明,代表了方便與舒適;艱難的航行,使我們學會了珍惜資源。在困境中,使我們理解地球上資源極其有限。 這本書特別告訴我們,我們往往只會珍惜那些已經失去的東西,卻很少在意身邊唾手可得的事物。最普通的水,只有在你失去後,才警覺它的重要。困境中帶給我們一種奇特的財富,而且是最重要的一種──能使你珍惜不餓、不渴、不絕望、不寂寞的每一刻。只要你經歷過航海,就能明白,平常最簡單的食物和飲水,都是如此重要。 相反的,對一個航海歸來的人而言,日常生活中那些虛華的物質,卻顯得過於複雜且沒有必要了。現代文明人幾乎完全居住在人造環境裡──居家有冷氣,行車有冷氣,辦公室有冷氣,想盡辦法把大自然排除於外,但卻忽視了一點:我們居住的星球,其實已禁不起人類無止境的掠奪了。自地球有生物以來,從未有過像人類如此具有破壞力的動物,甚至能夠改變氣候、滅絕其他的物種,破壞自己的居住環境。我曾到過一些島嶼,森林被砍盡,地面被水泥覆蓋著,光禿禿的,像陰暗的破落戶。航海旅行,讓我們看見人類不幸的這一面。 學習與大自然保持最佳的平衡,就如同駕著帆船、學習在人與風浪等大自然的條件下達到最佳的平衡一樣。這種認知,應是航海最大的收穫。假使有那麼一天,人們開始認真地用心凝視,並傾聽大自然,我們居住的世界,將會變得更加美好。 劉寧生,現任台北市帆船協會理事長。「太平公主號」古帆船船長,環航世界「跨世紀號」船長,航跨太平洋「福龍號」船長。 |
【精彩內容試閱】 我相信,有人會來救我的。我在騙誰啊? 二月五日,漂流第一天。 黑暗總算讓路給了灰色。四周的顏色開始綻放。晨曦悄悄進入我這海上的牢獄中,也帶來一線希望。 我撐過了這夜。對我而言,白晝的來臨從不曾像這一刻如此意義重大。 然而,強風仍在呼嘯。我常在海上碰到強風,但只要人在甲板下,總能稍稍將暴風隔開。而在救生筏上──筏裡筏外──暴風照樣狂嘯。遮篷在風中翻飛,伴隨著無用的魔鬼氈被撕開的聲音。海水噴濺到空中,救生筏在波濤起伏的大西洋上彈跳著前進,我就像坐在一塊半浸在水中的海綿上。 該不該打開應急指位無線電示標(ERIRB)呢 ?這個訊號的範圍,可及於兩百五十海里,據稱可以運作七十二小時,之後範圍就會縮小,直到電池用盡。民航公司能聽見它無聲的呼救,對準訊號位置派出搜救飛機,附近的船隻也會收到訊號,我將會得救。 唉,我這是在騙誰啊?我人在加那利群島西方八百海里、維德角群島北方四百五十海里處,最近的主要航道在西方大約四百五十海里外。飛往那些島嶼的飛機,大概會取道歐洲或非洲,而不是這裡──我不曾見過任何飛機在往返加那利群島的途中,經過我目前的位置。航海圖顯示,四百五十海里之內,沒有任何足以吸引洲際航空的重要非洲城市。不會有人聽見我發出的訊號。 儘管如此,我還是打開了ERIRB,以防萬一我的推測錯誤。 我還真希望自己錯了。最近就有一艘名叫「波特菲」的三體船翻覆沉沒,救生筏被撕裂成碎片,航員在無垠的大西洋上載浮載沉,身上只有救生衣。他們緊握在手中的ERIRB,在幾個小時之內就喚來了救援,兩名男子在浪濤洶湧的無邊大海上被尋獲並救起。想到ERIRB的好處,讓我精神微微一振,只是內心深處卻還是不免懷疑:誰能聽見我的訊號呢? 就拿羅伯森一家人來說吧,一九七二年,一隻鯨魚撞翻了他們那艘十九噸重、四十三呎長的多桅桿帆船,羅伯森一家五口、外加一名航員在海上漂流了三十八天。但他們那艘充氣式救生筏其實只撐了十七天,幸好他們還有一艘堅固的小艇。 還有更糟的,比如貝利一家人。就跟羅伯森一樣,他們那艘重型巡航船也被鯨魚撞沉,全家人分乘兩艘充氣式救生筏在太平洋的同一片海域上漂流。他們在一百一十九天後獲救,將近四個月!是唯一在充氣式救生筏上活過四十天以上的人。想到那兩艘救生筏都撐過了嚴酷的考驗,鼓舞了我。 那一刻,我寫下了自己的墓誌銘 二月六日,第二天。 我以為自己聽見了飛機的低鳴聲,站起來四處張望,卻什麼也沒有。除了風聲灌滿了我的耳朵,什麼也沒有。 回到救生筏裡,聲音有時候聽起來很真切,我覺得那肯定不是我的想像。於是,我又把ERIRB打開了幾個鐘頭,然後每隔一段時間就開一下,直到使用時間超過三十六個小時。剩下的時間,得留到以後再用。看來,那想必不是一架飛機,而是風吹在救生筏橡皮胎上的聲音。 不斷出現的虛幻聲音倒是提醒了我:從我這小小巢穴裡,所能看見的東西原來這麼少。有多少船隻和飛機,會在我完全沒察覺的情況下經過? 我拉開一罐花生,慢慢地吃,品嘗每一粒花生的滋味。今天是二月六日,我的生日。這實在,不是我原本所想像的生日大餐。 我度過了整整三十年愉快的時光,但是到底做了哪些事?我決定,寫下自己的墓誌銘。 史帝芬.卡拉漢 生於一九五二年二月六日 卒於一九八二年二月六日 幻想 作畫 造船 死亡 我這一生,似乎乏善可陳。就跟空無一物的海面一樣,想到就讓自己沮喪。 強風呼嘯了三天,海浪在陽光下閃閃發亮,風在海浪的藍色胸膛上吹起鬍子般的白沫。白天,陽光替我冰冷的世界帶來一絲溫暖;但一到夜裡,風浪翻騰得更加厲害。就算在這種亞熱帶的氣候中,水溫也在華氏六十五度以下(約等於攝氏十八度),所以在太陽升起之前,我就會有體溫過低而死亡的危險。赤裸且渾身疼痛的我,裹在一片濕冷的金屬箔和一個濕透的睡袋裡,冷得發抖,周圍的世界轟轟作響,搖來晃去,我只能斷斷續續小睡片刻。拍打在救生筏上的海浪,聽起來就像砲彈聲。 因為持續浸泡在鹹水裡,我的皮膚長了上百個瘡;而濕透的T恤和睡袋,也讓瘡的數量不斷增加。下背部、屁股和膝蓋上,全布滿了破洞和擦傷。傷口在發臭,但我猜想傷口是乾淨的。鹽分燒灼著柔軟的腐爛傷口,常讓我在灼痛中醒來。救生筏太小了,沒法讓我把身體伸展開來,我必須側躺,把身體蜷起來。至少這有助於讓傷口保持乾燥。 我在救生筏底部,發現了兩個小洞,這解釋了海水為什麼會不停滲進來──可能是我在棄船時不小心坐在刀子上,這也解釋了我下背部的幾處割傷。 修補工具箱裡,有黏膠和幾片救生筏的橡皮材質,說明書上說,在把補釘貼上去之前,要先「確認救生筏是乾的」──這是在耍我嗎? 我用工具箱裡的小片塑膠和幾團黏膠把那兩個洞塞住,底部暫時乾了,但是水珠在塞子周圍漸漸滲進來,使得黏膠無法附著在潮濕的橡皮上。我試了三次,花了兩個小時,把膠帶、繃帶和打火機全用上了,總算讓一片補釘勉強黏住。由於海水不斷衝擊,筏內始終潮濕,我沒有把握它能撐多久,但是筏內慢慢乾燥起來還是讓我精神一振。現在,我的身體能夠漸漸變乾,在橡皮牆裡的生活將會大有改善。我從臨終的床上坐起,哪怕只是暫時。 |
同類推薦商品
-
過得還不錯的一年:我的快樂生活提案
阿特拉斯聳聳肩:55周年經典紀念版(三冊不分售)
沉默串謀者
漂流:我一個人在海上76天
反貧困--逃出溜滑梯的社會
電影的魔力:Howard Suber電影關鍵詞(全新書封經典版)
魔球:一個勇敢面對自己,逆轉勝的真實故事 (布萊德彼特主演電影書衣
飲食男女
花小錢,全身瘦壹圈
花小錢,全身瘦壹圈
以上圖文均轉載自雅虎購物中心網路公開資訊,購物等相關金流物流等機制亦一律指向該網站進行,本平台僅供商品展示之用,如有平台相關問題歡迎和本站聯繫,謝謝。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